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动科院草学系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沙化地治理研究中获进展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4日 点击数:

    近日,动科院草学系刘琳副教授(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volume 30, issue 16),(JCR 1区,土壤科学Top期刊,影响因子4.275)发表封面文章,报道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沙化地治理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展。

    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若尔盖盆地沙化区实施了一系列沙化地生态恢复项目,促进了沙化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部分恢复,沙化趋势有所遏制。然而,这些项目实施效果的差异及其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

    为此,刘琳在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盆地省级沙化治理示范区,选择示范区内不同种植年限(2年和5年)的三种乡土植物(狭叶红景天、硬秆仲彬草和杯腺柳)样地,研究发现,虽然这三种植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同时,在沙化地治理恢复初期,与硬秆仲彬草和杯腺柳相比,狭叶红景天样地建立了生产力水平和盖度更好、物种丰富度更高的植物群落。此外,文章还通过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研究,发现与另两种植物相比,狭叶红景天更有效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提升,分析指出这可能是其改善修复土壤能力强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半湿润区沙化地的植被治理恢复中,适宜的植物种不仅可以更好地在沙化地中存活定居,而且可以加快沙化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恢复,如配合其它管理措施可能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适当施磷。

    该研究成果以Variation i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among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treatments early in the restoration of a desertified alpine meadow(高寒草甸沙化地治理初期不同植物处理下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题发表。 https://doi.org/10.1002/ldr.3376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