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川农大精神新传人】张新全:西南草业的守望者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7日 点击数: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undefined

日前,由张新全教授选育的“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通过了北美AOSCA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认证并进行商业化转化推广的牧草,而这也标志着我国自主选育的牧草品种走向了国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草业前景广阔。而我只是将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事业,每次看着那些绿油油的草,就仿佛走在希望的原野上,也正努力将草业事业发扬光大。”谈及对目前研究成果的看法,张新全如是说道。

潜心求学,找寻人生奋斗新方向

1986年,年仅21岁的张新全从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正当他一愁莫展之际,时任农学系团总支书记的于伟主动找到他做思想工作,并为其指出了一条从事草业研究的崭新道路。

“那会儿草学还是一个新领域,不清楚它未来的发展走向,所以最开始我是很犹豫的。”但在于伟书记耐心劝导下,张新全了解到我国草地总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是全世界第二草地大国,并且牧草是牲畜的口粮,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那个年代从事草业研究的人员极度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怀着“兴中华之农事”的强烈使命感,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留校,并成为1986年第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班草原专业学生的专任教师,从此翻开了从事草业研究的新篇章。

1987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张新全前往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进修。作为全国第一所开办草原本科专业的高等学院,该校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张新全在这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如果说之前只是萌发了从事草业研究梦想的话,这次进修则让我的梦想落地了,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草业研究这条路更加行稳致远,张新全不断精进自己的学业,在1992年获得了本校草原专业硕士学位后,又于1993年继续攻读本校博士研究生,师从颜济和杨俊良教授学习作物遗传育种,也正是这段导师高标准、严要求的博士求学经历,使张新全的知识结构有了质的飞跃。

谈及博士研究生的求学经历,最让张新全刻骨铭心的是两次外出考察的“万里长征”。一次颜济教授从本就紧缺的科研经费中,资助他沿着都江堰、甘南、兰州、宁夏的南线去采集资源,这让他感受到了导师的信任与温暖;另一次则是跟随杨俊良教授跋山涉水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横穿柴达木盆地实地考察,期间杨俊良教授渊博的知识让随行的张新全钦佩和敬仰。

也正是这两次走出去的特殊经历,让张新全全面了解了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也积累了不少研究素材,在全国都还没有对博士研究生设置毕业条件的情况下,他接连发表了4篇SCI论文,而这也为他后来破格晋升教授奠定了良好基础。博士毕业之后张新全继续前往瑞典农业大学作博士后,2000年正值畜牧学科遴选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草学作为二级学科方向开启了博士招生,在学校发展最需要时候,他毅然回国,担任起了新的重任。

“最让我感动的不仅是老先生们授予了我知识,更是他们身上闪耀的‘川农大精神’时刻鞭策着我。”野外考察期间,杨俊良教授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张新全。而颜济教授70多岁高龄时,仍然经常在实验室亲力亲为开展科研工作。正是老先生们对工作的全情投入及严谨认真,让张新全无形之中受到了感化,而传承下来的精神也成为他日后带领团队的不二法宝。

苦心科研,开创西南草业新局面

从事草业研究初期,我国西南地区牧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且人才紧缺,张新全心中那时便暗暗立下誓言,势必要开创西南地区草业的新局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个时候又苦又穷,没人没钱没场地,真正愿意跟到我田间干的就是农场工人。”谈及刚开展科研的岁月,张新全感慨地说道。

面对仅有的一台老式电脑、一块农田、几把锄头等常规农具,张新全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农田就是他最大的财富,只要他坚持,就一定可以结出累累硕果。

博士毕业后,张新全在杜逸先生的保举下,成功申请到了学校的自选课题,而这1000元课题经费也正式开启了他对鸭茅长达30余年的不懈研究,为他日后主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奠定了坚实基础。日前他所带领的牧草育种团队已经完成了鸭茅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在牧草领域完成的第一个基因组测序,也将为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领衔的“西南区草种质资源创制利用”团队遴选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创新团队。

然而珍贵的材料来之不易。一次,张新全带领团队前往泥巴山采集鸭茅材料,路上突遇暴雨,山洪爆发,一些山路被冲垮。来不及多想,一行人立马下车,穿上雨衣,徒步向深山进发,只为不耽误研究进程。在深山里走了3个多小时,最终凭借张新全丰富的野外采集经验,终于找到泥巴山二倍体野生鸭茅材料,为基因组测序提供了重要材料。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对了方向,也坚信牧草品种选育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就算前路再茫然,条件再艰辛,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才是我们最有优势的‘拳头’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新全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不仅完成了鸭茅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还成功申报了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四川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饲草育种攻关,并获得农业部国家牧草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资助,科学研究的道路越来越广阔。

除了鸭茅,张新全还带领牧草育种团队系统评价了横断山区重要野生牧草资源近5000份;研发白三叶、黑麦草、牛鞭草等适宜亚热带地区的配套栽培技术;宝兴、滇北鸭茅及合作选育的高羊茅系列成为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治理首选品种;育成国审牧草品种19个;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其中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在南方10多个省市累计推广近2600万亩,创经济效益近50亿元。主持选育的“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不仅在我国建立万亩种子基地,也通过了北美AOSCA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认证并进行商业化转化推广的牧草。

如今,拥有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诸多头衔和荣誉的张新全,已经成功开创了西南草业新局面,也正逐步将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但他深知,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而他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地奉献毕生精力,将前辈传承下来的事业延续下去,为我国草业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心育人,培养草业发展新传人

“严师出高徒,汗水浇硕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谈及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张新全如是说道。

之所以对这句话有如此深的感触,得益于他跟随颜济和杨俊良教授的读博经历,两位老先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凡是未在国外重要专业刊物发表文章的学生,一律不同意毕业答辩,正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他们才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恩师传帮带的影响之下,张新全也给学生规定了毕业条件,学硕至少发1篇SCI论文,博士发表单篇5分或累计12分SCI论文才能毕业,并且要求学生每周都要进行读书报告和试验进度交流。也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之下,他的8位博士、1位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中国草业王栋奖学金”,3位博士研究生连续3年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尽管对学生严格,张新全自身更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几乎不过周末的他,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当当,每周准时参加研究生组会,实时掌握学生实验动态,如果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瓶颈,他甚至会麻利的穿上实验服亲自指导学生操作。

“张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草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出成果。他自己也率先垂范,每周都要下田,每位研究生报到后的第一件事都是去农场锻炼一个月,或者去野外采集种质资源,张老师都会亲自一一指导,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及熟悉草学。”谈及对导师的印象,他的一位博士生回答道。

“以身作则,严慈并济”,这也是学生们给与张新全最多的评价。来自贵州农村的杨忠富,家庭条件不好,当初通过助学贷款来校攻读研究生。张新全在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主动为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他在完成学业之余,也协助做一些实验管理等相关工作,以此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而这也让杨忠富甚为感激。

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张新全也关注学生的兴趣。有博士提出想做青贮研究,他亲自为学生联系国外专家联合培养;学生要去企业考察,帮忙安排人员接送;实验室设备不全,马上想办法自购或联系其他实验室。

对于缺少科研启动经费的新进青年教师,张新全也主动指导申请项目,尤其是自然基金项目亲自把关,同时也向科研经费不足的青年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在张老师眼里,青年教师要发展离不开科研成果,而经费不能成为限制青年教师科研的因子,所以他总是尽全力为年轻教师解决科研经费问题。”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们满怀感激地说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回首在川农大的34个年头,张新全感慨良多,他说:“正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耳濡目染下,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未来我将继续竭尽全力,将老一辈留下来的事业传承下去,为我国草业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