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共青团 > 正文
喜报!学院学子在十七届“挑战杯”省赛中获特等奖
作者:党委办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9日 点击数:

5月14日-16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成都大学举行。学院副院长杨淞教授、校团委副书记侯维老师和学院刘巧博士指导,学院硕士研究生颜浩骁带队,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龚晨昕、胡一帆、苟贺然、孟泽、林月红、杨豪森、张乐纪8位同学参与的《三健行——首创稻田大口黑鲈生态养殖体系及其推广》获评特等奖,实现学院“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类奖项的突破,得到与会专家评委的高度关注与肯定。

本届大赛由共青团四川省委、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教育厅等9个单位共同举办,成都大学承办。大赛以“青春心向党挑战创未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三大方向,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发展成就、文明文化、中国之治、美丽中国和民生福祉10个类别,重点考察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省112所高校10万余名师生积极参与,推报省赛优秀作品1035件。

大口黑鲈属名优淡水鱼类,有着“第五家鱼”之美誉,截止2022年,全国产量超70万吨,产值超百亿,是极为重要的水产优质蛋白源。但目前产业内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大口黑鲈苗种转食率低、成鱼抗病力不强、养殖尾水处理效果差等产业问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蓝色粮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明高存活率苗种培育、无抗功能饲料、设施化高低位池种养循环等技术为一体的大口黑鲈生态养殖体系。

学院自2022年10月启动院内预选赛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大赛宗旨,通过前期专职教师辅导、学院培育、专业教师培训,组织开展院内预选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有效提升团队作品核心竞争力。接下来,学院将对该作品冲刺国赛做好全面后勤保障,助力“挑战杯”国赛再创佳绩。

项目介绍:


大口黑鲈属名优淡水鱼类,有着“第五家鱼”之美誉,截止2022年,全国产量超70万吨,产值超百亿,是极为重要的水产优质蛋白源。但目前产业内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大口黑鲈苗种转食率低、成鱼抗病力不强、养殖尾水处理效果差等产业问题,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蓝色粮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明高存活率苗种培育、无抗功能饲料、设施化高低位池种养循环等技术为一体的大口黑鲈生态养殖体系。

苗种是水产行业的根本,优质大口黑鲈苗种是目前行业急需。团队在苗种培育方面,首创大口黑鲈秋季繁殖技术,利用温度调节性腺发育等原理,控制环境水温,实现反季节苗种孵化;团队联合中国水产珠江研究所,共同培育全新苗种——“优鲈三号”,大幅度提高苗种质量,提供优质水产品;发明多项苗种培育装置,提高苗种存活率20%左右。

成鱼养殖方面,团队根据大口黑鲈的生理特性,利用中草药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等添加剂缓解肝脏炎症等功能,添加在配合饲料中,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加鱼肉风味,响应无抗养殖号召。

另外,团队打造了全新稻鱼共生养殖模式,从传统的在稻田中养鱼转换为在稻田中设立高位鱼类养殖池,实现不同空间的稻鱼共生,展现设施化渔业的先进性。利用高位养殖池的养殖尾水,通过多级沉淀,将尾水作为肥料排入稻田中,实现稻鱼双丰收。在该模式下,示范和推广基地农药使用量平均降低61.6%,化肥使用量平均降低26.5%,鲈鱼亩产量提高一倍,达到3000至3500公斤,经济效益提高40%、综合效益提高60%,促进农民增收100%以上。

从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从池塘养殖模式到全新稻鱼共生模式,本体系实现了鱼类养殖过程的全覆盖。创建了全新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率先解决了稻鱼共生模式下养殖尾水难处理的行业难题,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可复制性。

目前团队发表相关论文8篇,其中SCI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34,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成员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均突出。本发明成果已推广至11省市,累计推广面达1123万亩,其中四川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4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16.6%,位居全国第二。

XML 地图